投資前參考大行報告 貨比三家

  圖:滙豐推薦騰訊、阿里巴巴、建設銀行、工商銀行及農業銀行,認為這5家公司今年特別值得留意。

  若是投資新手,相信已獲得前輩通知有關於在入市前參考大行報告的做法;另有市場傳言會說,券商大行經常「說反話」,報告叫買實際卻在沽貨,所以亦有部分投資者會將大行報告視為「反向指標」,那麼究竟如何看待大行報告的應有態度?又應要留意何為重點?\大公報記者 許 臨

  資深證券界人士謝明光指出,所謂大行報告是大型投資銀行或證券行旗下專屬研究部門為公司或客戶所撰寫的,報告內容覆蓋港股中超過三成的股票,以市值計算已佔約80%,股票的市值越大、盈利能力越強,越多大行會發表相關研究報告來分析前景。

  市場「陰謀論」難成立

  市場上常有採用「陰謀論」的角度去看待大行報告,認為券商大行有機會在報告上唱好,但實際上看淡,因為大行都會先照顧本身公司的大客戶,若大客戶要出貨,自然要先唱好才能避免大手沽貨後令股價暴跌。然而根據過往的數據,越多大行唱好的股票,股價表現確實會較佳,所以「陰謀論」未必成立,而且大行會有大量專業人士先進行詳細分析後才撰寫報告,始終是值得參考的資料。

  不過,要留意一點,大行發表的研究報告其實唱好的機會較大,投資者較少看到唱淡的報告,除非是專門沽空的機構所發表的研究報告則另作別論。大行喜歡唱好,原因是一般都會跟上市公司有很多業務聯繫,即使研究部都是獨立運作,在具體操作上,仍然難免受到影響,所以分析大行報告時切忌只看一份,最好是將所有關於某股票的大行報告同時作參考。

  大行接觸管理層要關注

  最好是先將最看好的幾家大行剔除,其餘則集中留意每份報告的觀點,雖然都是唱好,而唱好因素就每家也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某大行可能看好公司新開發的業務,某大行則認為管理層的能力有保證,也可能有些大行根本只是「人云亦云」,把其他行家的觀點綜合起來便當作分析,只要認真去看各家大行報告,就能夠得知真正看好的大行有多少家。

  另外,當一些大型上市公司公布業績前後,又或有收購活動、發盈喜或盈警等重要新動向,這段時間的大行報告特別有參考價值,因為大行可能有更多的途徑接觸到企業的管理層,能獲取的重要資訊有可能較多,加上有大量的專家去分析公司最新動向所帶來的影響,這總比散戶自己「靠估」更為實在,故此若公司有重要新動向,大行報告是重要的參考資料。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