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中國無生產過剩 西方借機炒作\凌昆

  最近西方不斷炒作中國產能過剩的說法,美財長耶倫訪華時更向中方強調此事。有評論更直指中國大量出口危害世界經濟,和導致大量西方工人失業。「過剩論」其實是幌子,以此作輿論基礎推行保護主義措施。美國要大加中國入口關稅,歐盟也要調整中國電動車及醫療設備的入口等。相信此類動作還將陸續有來。

  「過剩論」是謬論,並無事實依據。在市場經濟中出現過剩時,市場會自行調節,並發揮汰弱留強的洗牌功能,除非有來自政府或其他機構的調整障礙。因此市場有過剩或短缺非不正常,但只會短暫存在,否則顯示有結構性問題。以中國的電動車為例,出口旺盛絕非過剩的反映:一是有大量真正買家。二是出口價不低於而反顯著高於本土價。三是生產商自行決定投資、生產及營銷等操作,其中許多都是民營企業,國家影響小自主性強。四是政府無出口或直接生產補貼,只有本國用家補貼但都逐步退出者。五是市場競爭充分,有多個本國生產企業,還有外商進入,因此提升競爭力的壓力更大。

  中國貨品競爭力強

  當然西方借「過剩論」遏制自華入口也有一定的客觀因素,只是採取保護措施非正確做法,也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還有不良副作用。客觀因素首先是西方與中國生產的直接競爭日增。過去中國出口集中於勞力密集加工消費品,與西方互補而互利,但隨着中國生產水平日高,出口更多技術密集工業品包括中間及資本貨品等替代性的直接競爭上升,很易引發貿易戰。

  最近韓國有報告指,中韓兩國出口產品的類同性日高,外貿矛盾將日增。此種論述同樣適用於中國與西方的貿易關係。其實西方應適應新形勢,與華貿易形態轉向如發達國間的橫向分工,而再非與發展中國家般的垂直分工。其次是利益攸關。過去西方通過技術壟斷,在高端工業品售賣上取得巨大超額利潤,即所謂Technology Rent。這拉高了高端工業品與其他貨品的比價,是維持西方高生活水平、社會穩定、政制認受及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基石。但中國的發展動搖了這基石,「中國價格」效應由過去的輕工消費品伸延至較高端工業品,除了對西方造成經濟競爭壓力外,長遠看也可能影響其社會及政制的穩定性。再次,是中國的競爭力日強難以匹敵。除了傳統的低成本、規模經濟及基建配套等優勢外,還開發了技術先進、產業鏈及產品門類齊全、生態鏈興旺、新產能領先等新優勢。最後,是出於地緣政治考慮要遏制中國。從上述幾點看到,西方特別是美國今後在經貿上對華打壓將有增無已,必須做好應對準備。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