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熱評/人行買債旨在管理流動性\中國建設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 張濤

  人民銀行開展國債買賣成為市場關注焦點,並引發了是否要進行量化寬鬆操作的討論。為此,人行公開回應,買賣國債不是量化寬鬆(QE)。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從今年開始擬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用於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今年先發行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在此背景下,市場難免不對人行開展國債買賣有所遐思,而且即便是政策層面已經做出明確回應,但鑒於國債的買賣直接涉及到人行與財政、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因此,對於人行開展國債買賣仍有很多值得思考之處。

  不會持續擴張資產負債表

  首先,買賣國債的定位。人行於2013年11月29日在官網上公布的「公開市場業務概述」已明確:中國人民銀行公開市場業務債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購交易、現券交易和發行中央銀行票據,而二級市場買賣國債就屬於現券交易。因此,買賣國債並非是新政策工具的創設。

  按照定義,公開市場操作是人行吞吐基礎貨幣,調節市場流動性的主要貨幣政策工具,目的則是實現貨幣政策調控目標。目前人行持有的國債餘額為1.5萬億元,但當時其購債同時還有外匯交易,操作的目標則主要就是用於設立中投公司的資本金,更多是通過人行與財政合作來給財政補位──結果是人行增加國債資產和基礎貨幣負債,進行資產負債表擴張,而非用於調節市場流動性。

  而從廣義上講,發達經濟體貨幣當局實施的量化寬鬆中的購債操作──資產端增加國債,負債端增加基礎貨幣,進行資產負債表擴張,更側重於政策工具儲備範疇。

  因此,從工具定位和實際操作中,買賣國債就有了兩個定位:流動性管理和貨幣政策工具儲備,而買賣國債究竟更側重哪個定位,就取決於人行的實際操作,若按照人行強調的國債買賣是「雙方向」的,那就是更側重流動性管理,即不會持續地進行資產負債表擴張。

  其次,買賣國債的市場影響。與人行的回購操作不同,買賣國債對市場的影響更為複雜。目前人行的回購操作是質押式回購,且回購自帶退出機制,所以體現政策的信號很清晰,即每次操作都能在流動性規模管理和短期利率宣示給出量化的信號,對於債券市場和國債收益率曲線的影響,則是通過短期市場利率的傳導。

  而買賣國債,則意味着人行將直接參與市場交易,勢必會釋放出複雜的利率信號。因為,人行每一次交易國債買賣,都可能會被市場理解為一次利率宣示,人行交易國債期限品種越多,釋放的利率信號也就越多,此變化究竟會對人行利率政策和國債收益率曲線政策傳導產生何種影響,很難評估。因為人行作為貨幣的銀行,理論對於個券交易價格的影響是絕對性的,是能夠主導市場的。

  對於市場而言,人行開展國債買賣,不僅直接影響市場供需,而且還可能會釋放出很多利率信號,甚至利率傳導機制也會因此發生變化,對於市場影響也會異常複雜,這種變化勢必會對人行貨幣政策產生干擾。

  操作需保持靈活政策姿態

  再次,買賣國債對人行的影響。要是從國債的發行和買賣而言,財政部發行國債是「財務非中性」的──追求更低的融資成本,市場機構買賣國債也是「財務非中性」的──追求資產配置效益最大化。但人行買賣國債的行為涉及到基礎貨幣投放,涉及到債券收益率、更涉及到人行自身資產負債平衡,因此在評判人行買賣國債是否財務中性,就很困難與複雜。

  因為經濟增長與貨幣供給的同向性,在維護或推動經濟增長時,貨幣供給需要保持一定增速,這也是中國目前的貨幣政策調控目標,伴隨國債作為吞吐基礎貨幣作用的上升,其在人行資產的佔比理應上升,由此來保證貨幣供給增速與經濟增長的匹配。

  該變化的直接結果就是,人行資產價值會受到市場變化的影響。例如,國債收益率上行,國債資產的估值就會面臨浮虧,反之收益率下行,國債資產的估值就會浮盈。這也是發達經濟體在實施QE之後,普遍面臨的問題──央行資產價值會對貨幣政策產生複雜影響。

  按照這個邏輯,如果人行在國債買賣嚴格遵守「財務中性」,即在國債買賣時始終是價格接受者,那麼人行的資產估值就一定會受到其貨幣政策的影響。換言之,人行利率政策的變化會影響其資產價值,進而可能會影響到人行利潤(鑄幣稅為主)。若與其他市場參與者一樣──「財務非中性」,人行作為中央交易對手,天然是價格制定者,但這樣可能會扭曲利率政策信號和傳導機制。

  綜上,人行買賣國債在實際操作中確實需要保持更加靈活的政策姿態,而我們對其評價,也需要更長的觀察和認識。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