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銀改稱「數碼銀行」釋除公眾疑慮

  圖:虛擬銀行統計數字

  【大公報訊】香港金融管理局自於2019年3月引入首批虛擬銀行(virtual bank)以來,至今經歷了大約4、5年時間。整體而言,八家虛擬銀行的客戶數量和存貸款數字都呈穩步增長。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表示,有感「虛擬」兩字在中文語意內或予公眾「不真實」感覺,現正諮詢業界意見,將「虛擬銀行」的名稱改為「持牌數碼銀行」(licenced digital bank),簡稱數碼銀行。

  金管局已於4月30日就「虛擬銀行」改稱為「持牌數碼銀行」諮詢多個行業公會,包括香港銀行公會、香港有限制牌照銀行及接受存款公司公會,以及8間虛擬銀行,諮詢為期1個月。如果建議獲支持,金管局將於稍後修訂《認可指引》(Guide to Authorization)。

  部分虛擬銀行(例如Mox)在最近發布的新聞稿之中,已開始轉用「數碼銀行」字眼。

  自首批虛擬銀行於2020年正式開業以來,阮國恒形容有2、3家的滲透率相對較高,提供嶄新的客戶體驗,同時也令傳統銀行的數碼化改革步伐加快;個別虛銀亦開展中小企貸款業務,有助達至普惠金融。

  金管局數字顯示,截至2023年12月底,8家虛擬銀行的總客戶人數達220萬,較2022年底增長20%;總存款共370億元,較2022年底增加23%;總貸款共190億元,較2022年底增加19%,反映虛擬銀行的業務正穩步擴張。

  雖然現時仍未有虛擬銀行能達到收支平衡,他說暫時也沒有虛銀「捱唔住要退場」。

  信資通發出近萬份信貸報告

  在金管局推動之下,以MCRA模式運作的「信資通」已於4月26日投入服務。據金管局了解,信資通運作暢順,截至5月2日(即推出一星期以來),市民已從三家信貸資料服務機構一共索取近一萬份信貸報告。

  對於有報道指出,同一名市民在三家信貸資料服務機構所獲的信貸評分並不相同,金管局表示,在信資通下,所有信貸資料服務機構均使用信貸資料平台上的資料作為分析和撰寫信貸報告的基礎。由於個別信貸資料服務機構可能會採用不同的信貸評分模型及來自其他來源的資料,故此對同一人的信貸評分可能有所不同,形容是其他採用MCRA模式市場的普遍現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